|
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山不雄秀,有传说也能名扬四方。有的山既不高,也不仙,但是却能在人人口中相传,成为不少人们口中耳熟能详的热门话题,当然就是因为它们那些神奇的传说。而传说之中,则又以那些神话仙子的传说最为动人。只不过有的时候,这些传说并不魅力,反而充满了一些杀戮的血腥。 相传上界仙女,因过失,谪贬到一荒郊野外的山丛石间化红梅二株花朵。一枝向南,吐花繁茂;一枝向北,无花开放。每当南枝花放时,奇芬馥郁。在那穷乡僻壤之中,有一个县令初通仙道,发现这两株红梅的不同,于是在红梅处建阁并沿山砌围墙,设专人看守。后他升迁之后,由另外一个粗人接任县令,颇不得其法,以为只是前任的附庸文雅。其次子倒是个颇有名气的书生,常年住在红梅阁读书,朝夕相处。一年初春时节,红梅阁旁的红梅树繁花似锦,其中一枝丰满异常,书生喜不自禁,折回插入书房花瓶。说也奇怪,那花长久不谢,屋里屋外香气扑鼻,室内读书作画的文房四宝,每天被人整理得格外工整,一尘不染,似是有人专门伺候。书生惬意的同时,便也怀疑是谁呢?他决定弄个明白。 一天,书生假称回家省亲,关了书房,躲入卧室,不一会儿,奇迹出现了,从花瓶那枝红梅中走出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,收拾起屋子干净利落。看见王鹗,急忙想避去不成,四目相视,令少女满脸通红。经过一番交谈,方知姑娘名叫红梅,乃瑶池宫中侍女,因在蟠桃会上不慎打破玉盘,被王母娘娘贬下凡间,令人将她安排在红梅阁上。书生对红梅的遭遇很是同情。从此,红梅在阁里纺纱结线,朝夕陪伴书生作诗作画,日久生情。后在太夫人的允许下,公子与红梅完婚,唱和诗书,相敬相爱。这也算得上是一段佳话了。 但是在其山山腰,有一洞,深三层,洞中有一条巴蛇,长数十丈,常残害妇女,吞食人畜,修炼多年已经成为妖精。和其它的妖精不同,修炼已久的巴蛇再也不想局限于仅仅是一只妖怪,它要成仙得到,而红梅正好是它最佳的捷径。它垂涎红梅的美貌已久,一天黄昏,红梅刚进阁楼准备歇息,巴蛇化身一英俊青年男子突然翩翩而至,嬉皮笑脸向红梅求爱。红梅见是蛇精,一边斥责无礼,一边捡起一个纱锭,投向道山寨报信,瞬间一缕青烟载着一口宝剑呼啸着落入红梅手中。蛇精回首一惊,知有高人相助,马上变为原形,与红梅纠缠。红梅怒不可遏,挥剑砍去,巴蛇见势不妙,慌忙逃走,一步跳下读书台。知道讨不了好处,于是赶紧跑开,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环境,想要隔天再来。而红梅见天色已晚,也回到了阁楼,将纱锭再度抛向道山寨。顷刻,一缕青烟即刻送来一个铁匣,红梅打开一看,原是一块百年炼就的火砖。不过红梅却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。 红梅一夜提防,并不见巴蛇来到。第二天拂晓,蛇精再度去调戏红梅,并张开血盆大口,向红梅扑来。这个时候,红梅想起昨天的火砖,于是赶紧取出火砖,用力抛进巴蛇的口中。熊熊烈火燃烧,烧得蛇精乱跳,一板板到十几里之外的字水河,火砖从口里脱出,烈火烧干了河水,变成了一条干枯的便道。 话又说回来,红梅为何要向道山寨抛出纱锭,原来这里有一位法师,传说是就是这附近的人,修炼多时,只身出家,上阴灵,游青城,得名师指点,炼就一身高超的法术。他在山里夜观天象,见家乡义阳山黑气冲天,知有妖孽为患,特意回到这里为民除害。红梅手中得来的宝剑和火砖便是法师所赠。可惜两次打击都并不能彻底消灭那条巴蛇,反而更加重助长了它的气焰,让它将红梅和法师更不瞧在眼里。 巴蛇并不甘心失败,再次与红梅大战于红梅阁前,当红梅不敌蛇精之时,法师一声长啸登上了红梅阁,横剑直立。巴蛇大惊,知是送剑、送砖的高人来了,又与法师大战了三四个来回,蛇精已觉乏力,只得夺路逃走,苟延残喘,以图卷土重来。法师也意识到巴蛇的狡猾,轻易不敢上前再去造次,两个人的争斗彻底地陷入了静止的状态。 不过在红梅的建议下,法师用稻草做成了一头猪的样子,腹下藏下火药火器伏设机关。又令小孩子到巴蛇洞前砌灶生火,锅上放蒸茏,笼内蒸了一个用面做成的人。是夜巴蛇出洞觅食,将草猪吸进腹内,机关转动发起火焰,烧得巴蛇疼痛不已,藏于洞中不出。而被计谋陷害的巴蛇也不再外出,生怕法师又作出什么事情来折腾自己。 没法可想之下,法师只有亲自手执利剑进洞除妖。走时再三叮嘱道童:此笼要七天七夜才能揭盖。时间一天天过去,眼看七天将过,这道童自作聪明,忘记师傅的吩咐,时过傍晚,便揭开笼盖,笼内面人全部溃成面块。只听洞内一声巨响,一条大蛇蹦出。道童见状,大喊师傅,蛇精知老道已混进了腹内,于是用死力紧闭血盆大口,法师由于道童提前揭了笼盖,功力减退,无力冲出蛇腹,葬身于巴蛇腹内。 害人的巴蛇精除掉了,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巴蛇洞,把蛇精开肠剖肚,找出法师的尸体,安葬于义阳山红梅阁下。关于红梅和那位公子的故事,也许他们美满地生活着,不过据说那位姓任的公子后来生了一个好儿子,那便是叱咤风云,在宠物界拥有无可取代地位的任逍遥。 |